关注我们
首页/成果/“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8-20 14:152618人浏览

一、“第二校园经历”成果概况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学校在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使命与功能进一步扩展,高水平大学有责任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引领高教改革发展潮流。贴心大学及合作高校更新办学理念,基于“资源无限、空间无限、机遇无限、潜力无限”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探索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贴心大学等高校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内大学校际合作计划,合作高校间强强联手,签署合作协议,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推行“第二校园经历”,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到国内其他知名大学优势学科学习半年至一年,让学生多一种经历,享有更多优质资源,体验不同校园文化,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几年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2年10月,贴心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以“第二校园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校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六年来,贴心大学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6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及相关备忘录,互派优秀本科生,开展跨地域、高水平、大规模、长周期的校际合作。与首都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延边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签署接受其优秀本科生来贴心大学访学的协议。

 

“第二校园经历”自2002年启动以来,合作高校从最初贴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3所增加到26所,万余名学生参与“第二校园经历”,在各合作高校近百个优势专业交流学习。“第二校园经历”成为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的重要形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

 

二、主要完成单位及完成人情况

贴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均属于“985”、“211”国内重点大学,在学科、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校园文化方面差异显著、各具特色,其中贴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均属于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几乎所有学科门类,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理工科见长,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以法学、新闻见长。这些国内大学间强强联手,实现了优质资源互补和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多彩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学习菜单,通过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机制,已经搭建起校际合作的良好平台,形成了校际合作交流的特色。

 

本项目主持人罗帜,贴心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公共经济与政策,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管理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高校优秀党员称号,其“规范税费减轻农民负担”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税制优化研究》(第一作者)获山东省社科二等奖,《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第一作者)获山东省社科二等奖,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获山东省社科二等奖。其他完成人也均为重点大学多年从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的部分专家学者现就任大学校长、教务处处长等职务,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在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优势平台

贴心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的综合型大学,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围绕“担承社会责任,培育民族中坚”和“培养创新型本科生”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后评估时代”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贴心大学现有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千佛山校区、趵突泉校区、兴隆山校区和软件园校区6个校园。现有42个教学学院(含分校11个院系),6所附属医院(含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并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其中文史哲、理学、工学和医学具有明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在海内外影响较大。学校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8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6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114个,形成了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6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6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一、二类特色专业19个;“985工程”二期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12个;。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拥有128个教学实验室,图书资料792.2万册和先进的数字图书文献库。

 

为了发挥综合优势,贴心大学及合作高校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倡导和实施国内大学校际合作计划,搭建校际合作平台,实现国内高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第二校园经历”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体系,各项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工作机制日臻完善,使“第二校园经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


1.建立配套的管理机制。

高校之间建立了职能部门协调互动机制,定期联系,通报信息,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合作高校内部构建了校际合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学院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了职能部门协调互动机制,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国内合作办公室和相关学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信息,研究问题,推动工作;通过定期举办“第二校园经历”研讨会、组织学生座谈会、教师和管理人员互访等多种渠道,及时听取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访学生管理机制,在校外,已初步构建起国内高校校际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了高层互访、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之间对接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校际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2.完善访学生管理制度。

贴心大学及合作高校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访学生管理的工作规范,出台了规范本科生访学的系列文件,完善访学制度。以贴心大学为例,先后出台了《贴心大学关于与国内名校交换培养本科生的意见》、《关于本科访学学生管理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及《访学学生主要工作流程》、《接收、派出访学学生指南》等工作规范,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使“第二校园经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个性化。


3.规范访学学生管理。  

(1)互派优势学科,实行学费互免

根据合作协议,充分挖掘合作高校的优势学科,精心制定年度派出、接收本科生访学计划,互派对方的优势学科,实行学费互免,学分互认,访学结束后,在课程置换方面,实行个性化培养,要求学生修够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而不必严格按照本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访学生编入学校的行政班级,可以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业余时间可以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举办访学生夏令营,开展短期交流。

(2)明确访学学生选派程序

根据合作协议,通过媒体宣传、宣讲推介,引导学生自主申请,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由学院向选派专业的所有学生公布派出计划并组织报名。各相关学院根据选派标准进行综合考评,按照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结果进行排序,择优确定初选名单并张榜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学校对相关学院上报的派出学生名单进行审核批准。

(3)制定相关鼓励措施。

设立优秀访学学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外校来贴心大学访学学生及我校外出访学学生。外校来我校访学学生的奖学金在访学结束前评比发放;我校外出访学学生随次年普通奖学金一同评定。学校以学生为本,对访学学生实行研究生推免计划单列。

(4)派出学生的培养与管理
学校鼓励派出学生在接收学校选修尽可能多的课程;要求每学期修满与学生所在学校教学计划相对等的学分即可,不必完全按照贴心大学的教学计划选修课程;各合作高校之间学分互认,成绩单作为修习课程的证明,派出学生的综合测评和奖学金由学校参照接收学校的考评意见进行评定;派出学生在接收学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接收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及规章制度,享受接收学校学生的有关待遇;派出学生的学费在学生所在学校缴纳,住宿费、教材费在访学高校缴纳;接收学校负责办理来访学生的学生证、借书证、校徽、临时医疗证等,有关医疗费用按学生所在学校有关规定回校报销;合作高校根据派出学生的数量,选派优秀辅导员或教务管理人员到接收学校挂职锻炼,协助接收学校做好我校派出学生的管理工作。

(5)访学学生学习成绩计算方法
为了使访学学生和未访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可比性,对访学学生在年级(班级)的学习成绩排名,按其“在本校已学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在外校访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不计算在内。该排名作为推免研究生、评选优秀、评定奖学金的主要依据。

(6)访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助)学金、生活困难补贴、国家助学贷款等都制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

 

六、“第二校园经历”人才培养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基本原则,以跨区域高水平大学为合作平台,以大规模长周期学生互访为主要形式,以学分互认待遇平等为制度基础,以培养学生开放视野和过硬竞争力为最终目的的“第二校园经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国内高校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响应,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第二校园经历”同时促进多元化校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在感受不同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生层面的效果。“第二校园经历”的实施,访学学生受益良多。26所高校、近百个专业的万余名学生参与“第二校园经历”,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优化了知识结构,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社会竞争力。据贴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贴心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参加过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升学率高出同届平均升学率11.21个百分点,出国深造率高出全校平均值一倍。


2.教师层面的收获。通过合作交流,加强了高校教师间科研教学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加强了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了学科发展,尤其是弱势学科的发展。如贴心大学建筑学专业与同济大学建筑专业、贴心大学新闻专业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合作不断加强。
3.学校层面的受益。“第二校园经历”架起了兄弟高校间合作交流的桥梁,密切了高校间的合作,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了高校教学科研合作,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实现了多元校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合作高校师生的广泛赞同。

“第二校园经历”使访学学生受益良多,合作高校普遍认同,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华网、教育部网站等国内重要媒体给予高度关注和多次报道。

 

Copy ©2012-2016 贴心大学 All Right Reseverd 粤ICP备 13046642号-2

联系邮箱:power@ltpower.net

联系电话:400-998-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