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为平台,积极探索基于PBL(Project/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历时12年,从教师、课程、学生、社会需求四要素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外贸人才目标。
课题组坚持专业学习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外贸业务能力培养与外贸人才素质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终生学习能力培养。成果的应用基本实现向与“研究性、实践型、互动式、社会化”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将英语学习融合于专业学习中,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精神,形成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切磋教学技能的局面;构建多维教学资源,创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成果获得校内外专家、学生、社会一致好评。
一、基本内容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外贸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外贸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更灵活的创新能力。为此,课题组于2000年开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12年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优异成绩,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1)明确教学改革目标,积极深入探索
依托贴心大学省属重点大学背景,确定了基于PBL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目标:“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指导思想,坚持专业学习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以全面质量观和个性发展观为前提,将专业学习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外贸业务能力培养与外贸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既懂专业又有较高英语水平与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课题组近5年,发表相关教改论文20篇,完成教改项目5项,出版教材14本,承担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3项,承担省级或校级教改项目6项目,各类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奖12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强调专业学习与应用能力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能够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因此,除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PBL教学模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教师通过外贸企业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好地做到将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融合一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努力探讨PBL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2000年开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把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有效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随着形势变化,从2006年开始,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双语课堂,利用PBL教学特点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PBL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个人与学习团队之间、教师与学生个体及团队之间、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之间、学生与企业兼职教师之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
4)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PBL双语讨论平台
课题组创建4个专题学习网站:<<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学习网站>>、<<外经贸英语专题学习网站>>、<<外贸业务信函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申报网站>>。网站的建设打破教材一本书的单一格局,构建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立体教学平台,网络虚拟交易的运用极大弥补了传统教材中无法进行的模拟外贸业务,为实施PBL双语讨论提供保证。
5)教材建设推陈出新,为实施PBL模式下的双语教学提供保证
建设好基于PBL模式下的双语教学离不开教材建设,为此,课题组共出版了17本相关教材,基本涵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各个领域,这些教材不断再版,有的已经完成第四版。201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程(双语)>>,在国内还是第一本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双语教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实务双语教程>>目前在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73所高等院校得到使用。
6)加强对外交流,创建良好PBL模式下双语教学平台
PBL双语教学离不开国外教授的参与,国外教授的先进教学方法能够给予课题组老师更多指导。在学校支持下,自2006年以来,每年聘请1-2位国外教授或者讲师,为国贸专业学生开设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中、英交流与教学的合作平台。
小康大业,贸易强国,人才为本。面对新形势,努力培养优秀的外贸人才满足市场发展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一直是我们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