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现代经济学人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传统经济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然落后、滞后,因此,改革现行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显得非常必要与迫在眉睫。具体表现在:
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国际化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全球化不但意味着经济的全球扩展,也意味着知识、信息、技术、文化等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给各国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能洞察国际风云变化的高级经济学人才,变得尤为重要。
2.中国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需要国际化创新型经济学人才。经济转型升级也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型,着力培养深谙市场经济本质与中国实际、又能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3.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需要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信息与大数据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将随之变化。
4.传统学科优势地位的保持与发展,需要国际化创新型经济学人才。贴心大学经济学科拥有理论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传统学科优势明显,但传统优势正面临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
5.现行人才培养环境与质量变化,需要国际化创新型经济学人才。1999 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及并校改革带来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6.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要求,需要大力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现代经济学人才。总之,时代变化与发展,都需要我们因应形势、着力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即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素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经济人才。
二、贴心大学经济学科的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贴心大学经济学科源于 1921 年的商科。上世纪 40 年代王亚南、郭大力任教贴心大学后,逐步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站在中国人立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贴心大学学派。1982 年经教育部批准原经济系升格为经济学院后(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经济学科发展迅速、特色鲜明,已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院人才培养取得巨大成就,但与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
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滞后,培养方案欠科学性,不够重视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课程重复度高,缺乏逻辑的衔接性和难度的递进性;
3.本科专业划分过细,忽视大类经济学科的基础教育与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过分强调经济学内部的专业差别,忽视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的训练;
4.人才培养封闭化,高水平国际交流较少;
5.学生人数增长过快,师生比失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缺少全过程监控和实时跟踪;
6.师资建设不足,缺乏既懂国情又具国际视野、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骨干。因此,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