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建设背景、目标
进入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注重质量、内涵发展的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观,着力于构建尊重学生兴趣与能力趋向的培养模式?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贴心大学化学学科为 985 和 211 重点建设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首批建设的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中心等一流的学科平台,具有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科基础。为适应国家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贴心大学化学学科 2006 年提出“面向前沿,培养高层次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工作思路,谋划并实践了高层次、多元化、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改革,形成了本项目建设成果。
本项目目标:着眼于高层次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学生兴趣、能力趋向、发展潜质的多元化,为每个学生、尤其是为拔尖学生的创新特质张扬,提供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本项目着重建设: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师资队伍等关乎于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核心要素。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为适应国家新时期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贴心大学化学学科在 “化学本科优秀学生导师制”(附件 3.01)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006年提出的“面向前沿,培养高层次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工作思路,2007 年制定了分层次、多元化科研训练体系,2008 年提出了“化学专业优秀学生卢嘉锡班培养计划”(附件 3.02),2009 年形成了以“化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项目从 2009 年 9 月进入实践检验期,经过四年多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效果。
(一) 构建了多元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课程体系多元化:
项目以培养未来研究人才为目标,按照“强化基础、注重能力、面向前沿、提高素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设计了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专业、能源与材料方向等不同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侧重宽厚专业基础,强化科研训练,贯通本研课程;同类课程也设立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
2. 培养方案个性化:
化学拔尖计划则体现更高的定位,以培养未来化学领军人物为目标,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每个学生以《贴心大学化学学科拔尖计划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性意见》为参照,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定位自我设计制定,方案包含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国外名校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等。个性化培养方案经导师会议批准后执行。学生的成长由“他人塑造”变为“自我塑造”。
3. 选课方式自主化: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自主跨学科、跨年级、跨层次选修课程。不少学生选修了数学、物理、材料、生科院等开设的、在常规教学计划中没有的课程。
(二) 建设了多元化、优质教学资源
1. 系列精品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学平台本项目着力追求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带动了系列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以 5 门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综合化学实验)和 8 门省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综合化学实验、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化学实验二)为代表的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以多层次教学体系为依据建设了理论课、实验课系列教材,并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教材及配套实验指导手册,形成立体化教材,出版了11 本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为代表的系列精品教材(附件 3.05)。
2. 丰富的高层次课程使本科生近距离触摸学科前沿
聘请国际双聘教授或名校教师主讲特色课程(附件 3.06);举办的物理化学国际暑期学校,邀请了国际物理化学教学大师 Peter Atkins,英国皇家院士Philip Bartlett 为代表的英国南安普敦教学团队来厦授课;形成了今日化学讲座、杰青论坛、诺贝尔获奖者讲座、卢嘉锡讲座、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2011-2013 年聘请校外专家开设学术报告会 150 场(附件 3.07),为学生提供与学术大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极大地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项目通过对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建设,形成了由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强化实验、探索性实验构成的实验课程新体系;项目实践期内(2009.9-2013.12)通过教学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改造旧实验 50 个(附件 3.08),新开发实验 46 个(附件 3.09),开设探索实验 86 个/次(附件 3.10),为拔尖学生试验班开设强化实验 21 个,有效培养学生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营造了研究性教学与探究式学习互动相长的氛围
1. 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业基础课由院士、杰青、名师等优秀师资担任主讲,主要基础课每周设置 2 节讨论课,学科研究进展、系列专题课以小班讨论研究式教学为主。讨论题目由老师或学生提出,以课程核心知识为基点,向学科前沿、实践应用、交叉学科发散(附件 3.12-1、3.12-2)。讨论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学生们增加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的愉悦。
2. 开展研究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本项目倡导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采取主动探究式学习。任课老师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分析化学”通过案例讨论、论文报告的方式;“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通过课程论文方式培养学生的查找文献、归纳、总结能力;“无机化学”采用小课题结合社会调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见支撑材料)。老师们不仅教授知识,更着重于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