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成果/与行业深度融合的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与行业深度融合的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5-08-20 16:02384人浏览


本成果经过八年教改实践,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成果针对每年在校3200多设计类本科生培养,重点在与行业的“深度“和“融合”上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树立现代设计教育先进理念。与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协同创新,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拓宽国际化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2)构建多样化培养模式。实行“3+1”、“3+0.5+0.5”、“3.5+0.5”、“创新设计班”等模式,制定并实施体现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3)强化教学的开放性与实践性。面向行业,建立多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中,建立内容源于行业的新实训课程体系。

(4)建立多渠道培养方式。打造设计沙龙、大师工作室、设计竞赛等多种载体。


成果特点:

突出与行业深度融合;凸显教育的学科前沿性、行业适应性和国际化视野;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应用于每年3200多本科生规模的设计人才培养,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大批受行业好评的设计创新人才。毕业率每年均在96%。


成果内容:

本成果基于5个省部级、5个校级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围绕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集聚校内外优势资源,着力实施面向行业的设计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前四年摸索性积累,近四年的逐步深入,尤其是近两年的突破性实践成果,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有: 


(一)构建多门类文理互补的专业群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特点,对设计类专业进行精心设置,构建了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形象设计与服装表演、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等艺术设计专业群。依托学校工科背景形成文理兼招、专业背景互补,专业门类涵盖珠三角地区主要支柱产业的学科优势。经过2004、2006、2010年三次教学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凸显设计教育的学科前沿性、行业专业性和国际化视野。 


(二)构建多维化专业课程体系
   (1)实行“3+1”、“3+0.5+0.5”、“3.5+0.5”、“创新设计班”等模式(“3+0.5+0.5”的第一个0.5以兼职教师指导为主,我校教师指导为辅;第二个0.5则相反),制定并实施体现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了艺术与工科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渗透、校内与校外相配合的特色。
   (2)强化教学的开放性和实战性。从教材、案例、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完善专业课程,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实训教学内容单独设课,教学过程实行模块化,形成由基本技能、专业基础、专业和综合设计实训模块4大模块组成的新实训课程体系。实施以竞赛、真题、虚拟题的实训教学。实施与瑞典皇家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企业相融合的远程国际化互动式PBL教学。 


(三)构建多层次产学研实训平台 

(1)利用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教学。利用华南工业设计院、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厅电子产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等一批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利用产学研基地开展教学。分别与中山大涌镇家具及牛仔服名镇、澄海工艺毛衫及玩具名镇、新兴不锈钢专业名镇、大朗毛织名镇进行课程-科研对接项目,建立起一批特色基地。聘用基地的国内外专家兼职本科教学指导,资源共享,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在基地完成。
  (3)利用“大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学院分别与芬兰设计大师汉诺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国本桂史教授、国家一级导演周正编导、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刘洋、凌姿含高级服装设计师、知名设计管理策划司徒歌今等合作建立的校内外“大师工作室”,同时建立科研团队教师工作室。学生结合工作室的科研内容进行学习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构建多样性学习交流载体 

(1)实施“展览工程”。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作为重要的实践创意空间,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4年来定期举办各种优秀设计作品展览260场。 

(2)打造“设计沙龙”。每个专业根据学生兴趣,都设有“设计沙龙”,作为“头脑风暴”式交流平台,在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指导下,成为学生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在这个沙龙平台上催生了260多个国际、国内各类专业比赛奖项。 

(3)培育“学术讲坛”。积极举办由大师、企业和自由设计名师、名家的学术讲座200多场,开阔学生设计视野,了解前沿设计思潮。 

(4)建立“多导师制”。利用产学研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

(5)组织“学科竞赛”。坚持与行业联合多样专题专业比赛为先导,继而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分段竞技模式,参赛作品以创意好且市场前景好,获奖质量明显提高。


完成机构
信息安全专业
完成时间
2015年08月20日
获奖等级
省级
完成人员
凌波教授,博士导师
负责人
李军博士,教授,系主任
成员
Copy ©2012-2016 贴心大学 All Right Reseverd 粤ICP备 13046642号-2

联系邮箱:power@ltpower.net

联系电话:400-998-2655